奥运会在众人的瞩目下缓缓的落下帷幕,作为家电行业内与奥运贴合最近的平板电视行业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近期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需求状况研究报告》中介绍:外资企业力求平板电视产品的“超薄化”与“大型化”代表平板电视产品两大技术发展方向,而国产品牌通过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已经渡过数字产业第一个磨合期,代表了平板电视3C化消费模型产品功能走向。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国内彩电市场的品牌竞争已呈现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国产品牌偏重3C化功能的差异化发展,而外资品牌则更重视产品物理性能的开发。中国现有平板电视市场已经呈现国产、外资品牌上下兼顾发展、差异化突围的状况。预计在未来5年将是国产、外资企业将自身优点扩大化关键时期,届时国内平板电视市场格局将更加清晰。
外资平板电视品牌改善平板电视产品物理性能带动“大型化”与“薄型化”潮流
自平板电视在国内开始放量之际,市场表现出多极化的纵深方向。而外资平板电视品牌以自身的技术优势集体向上游屏的性能开发上积极投入。不但如此,FPD推出以后,全球显示设备市场急速扩大,但以销售金额来看,2-3年后将达到高峰。而每年30%的价格下降速度,增速会逐渐放缓,未来将面临困境。为了突破困境,各大外资平板电视企业均开发新面板技术、超薄型化与大型化、环保节能化等方向努力。包括:三星的30英寸OLED电视、松下将在2012年量产的37英寸OEL TV。其他企业也在超薄与大型化电视上有所突破。如夏普的2CM52英寸液晶电视、松下的24.7毫米50英寸等离子电视、索尼开发的3mm11英寸EL电视,日立的Woo超薄3.5CM电视。
外资企业在上游产品物理性能上的突破也是为了引领未来消费需求,通过产品在““大型化”与“薄型化”的变革带动整个终端产品的升级。而不得不承认,这种突破存在高投入、高风险、高预期、高回报的特点。预计未来5-10年内普通液晶、等离子电视技术在新技术的强力覆盖下,极可能像今朝的CRT彩电一样“地位不保”。
国产品牌带动中国数字电视3C化渡过第一个磨合期
中国数字电视3C化的进程在2008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国产平板电视终端企业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数字化家庭的落实和推进,鉴于终端产品技术水平的限制和与内容提供商利益的谐调未果,因此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商业化。现阶段,以终端彩电企业牵头示人的3C化产品终于孕育而生。国内几大主流彩电企业包括:长虹、海信、康佳、创维等几个主流彩电企业相关产品的问世也标志着国内3C化产业已基本平稳度过第一个磨合期。未来市场,3C化的高清平板电视,将会为行业整体利润日趋稀薄的平板电视产业注入崭新的活力元素。为了尽快实现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转移,我国彩电企业需放弃以往单纯凭借规模竞争的发展方式,转而切入到整合3C资源与产业链上下游实现联动繁荣的核心轨道上来,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产业价值链、产业形态与商业模式。彩电IT化是用户需求多元化的要求;是提升国产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彩电的IT化发展有可能做为彩电品牌竞争的另一个变革主因。其对传统运营模式的冲击也对彩电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的多级发展 或将推动平板消费市场平衡发展
对于国产、外资平板电视的这两种市场突围方式,专家陆刃波指出:无论是外资品牌在上游产品性能上的改进或是国产品牌在终端贴近消费者功能上的3C化尝试,都是有风险的,但也都是必然的选择。外资品牌在技术上占据“先天”优势,因此在技术上锦上添花或是变革推新都是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衍生效应。而国产品牌在终端3C、IT化功能的尝试也是基于在鼓励政策、政府采购上的优势才放手尝试的。而双方的“突围”方向都是想借助自身传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但同时也是必然的选择,外资品牌向下渗透困难重重,而国产品牌在上游的开发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临这种市场形式,最大的受益者是消费者,品牌的竞争与多极化的发展给消费者的购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无论是产品水平或是功能选择给各式各样的消费者以差异化的需求提供,市场份额将逐渐趋于稳定。对于现在市场鼓吹的“卖场销售排名前十名不见国产品牌”的说法显然是 “片面”、“无根据”的,事实上,双方呈现“上下兼顾,重点突围”特点,竞争或将推动平板消费市场更加平衡的发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