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视听网讯】硝烟弥漫的彩电行业一直是各路厂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然而最终折桂者无一不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2011年上半年,随着中国首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等离子显示屏生产线在长虹旗下正式投入运转,一条贯穿产业上下游,集中面板生产、模组生产及整机生产制造等多方面资源的等离子集群已经初见规模。
在3D时代的利好推动下,长虹通过自主创新让国产等离子告别了昔日的缺屏之痛,一直蛰伏许久的国产PDP阵营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春天。一些业内人士纷纷预测,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后,国产PDP阵营或将重塑CRT时代的辉煌。
天时――等离子借3D东风崛起
彩电行业历来就有“大看等离子,小看液晶”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突出了等离子技术在大尺寸显示方面的优势。然而由于液晶显示在小尺寸面板方面优势突出,因此在液晶电视主导的电视市场下,等离子电视的发展一度受到制约。而3D热潮的来临,让国产等离子终于拥有了翻身的机会。
随着3D市场的爆发,PDP在3D显示方面独特的优越性使其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42寸以上,尤其是50寸以上规格,PDP具有相当的价格优势,市场占比和盈利能力明显优于同尺寸LCD产品。据预测,PDP未来3年将保持大于20%的增长速度,2011年增长速度将会超过LCD TV,到2014年,PDP的需求量将达到2600万台。
与国际PDP发展环境同步,近年来我国等离子电视增长也非常迅猛。奥维咨询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等离子电视销量为210万台,同比增长25%左右,而今年1-4月份等离子成长速度超过30%,而液晶电视同比增长只有6.6%。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产等离子企业当中,长虹等离子电视的表现成为了中国市场上的一个亮点。从2010年11月开始,长虹等离子电视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固保持在50%以上。2010年国内PDP市场增长迅速,长虹就出货超过100万台,约占国内整体PDP市场份额的50%。
为何3D电视的兴起对于等离子的影响如此巨大?彩电行业专家指出,一般来说,3D电视只有具备了超大的尺寸,用户才能获得更好的立体视觉效果,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方面,等离子电视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首先,等离子电视在最大尺寸上一直高于液晶电视,目前等离子电视最大尺寸可以达到100英寸以上;其次,等离子在大尺寸面板显示中节能效果更强、性价比更高;此外,与液晶电视相比,等离子电视可以使观看者眼睛获得更佳的舒适度。如在观看3D电视时,带上3D眼镜会引起画面亮度损失的情况,3D等离子电视则会将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弱,同时采用主动式发光的等离子3D电视也不会出现液晶电视那样的“双重影”现象。
除了技术方面的先天优势,国家政府对于PDP项目的发展也是一路绿灯。据了解,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布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9号令,即《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该目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推动等离子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3D显示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及关键部件产业优惠升级和加快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政策支持要求。时隔不久,在5月中旬,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商务部三部委公布《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又再次对等离子显示屏发展再次放出了政策支持信号。
市场需求和宏观环境的双重利好,使得等离子企业终于实现了全面回暖,除了长虹和松下等老牌等离子企业逐渐加快步伐外,很多一直不曾染指等离子或是已经淡出的彩电企业也纷纷投入等离子怀抱。
资料显示,2011年4月25日,长虹3D等离子显示屏正式下线;同年6月份,长虹已经实现了所有的等离子全部3D化;截止到7月,长虹3D显示屏的销量已经超过行业总销量的30%。与长虹一样,松下的新工厂就在上海启动奠基仪式;而由日立出售的合肥等离子面板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此外,三星、LG等韩国企业也尝试在国内市场批量推广等离子电视产品。
地利――国产PDP实现上游突破
如果说3D时代的到来,对于等离子行业而言是一剂催化剂,那么真正让国产等离子企业打破枷锁,重新夺回话语权的则是“屏”的回归。
在辉煌的CRT时代,长虹、TCL、创维、康佳等众多本土品牌电视机在国内彩电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1.1%,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几乎把外资品牌挤压的没有生存空间和话语权;在国际市场方面,中国彩电也享有“全球产量最大”、“全球市场份额最多”、“全球竞争力最强”等众多美誉。
然而随着等离子和液晶等技术的广泛普及,CRT的竞争优势似乎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为数众多的中国彩电企业深陷缺屏“阵痛”之中。据了解,我国虽为家电生产大国,却在占电视总价值70%的屏上一直停留在较低技术水平层面,尤其在液晶、等离子等高端产品上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其中液晶面板量的70%是由日韩企业生产的,只有30%的面板生产量来自台湾,因此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缺屏”难题。
“我国每年进口的液晶面板总额相当于150架飞机。”一位家电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缺乏面板生产技术,国内液晶电视企业实际上只比国美、苏宁多了一道产品组装过程而已,早已沦为组装商,产品的附加值太低,利润通常只有1%。”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果不解决缺屏问题,即便搭上3D的顺风车,能走多远恐怕也是个未知数。因此,如何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摆在每一个彩电企业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和液晶阵营有所不同,国产等离子企业面对中国彩电业的“屏殇”,选择了另外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长虹在等离子面板领域迈出了进军上游的第一步。通过大范围的合纵连横,长虹先是与具有10年研发基础、上百人的研发团队、基于量产设备实验线的彩虹集团合作,成了世纪双虹公司;随后又通过并购韩国核心等离子屏生产公司Orion PDP公司,在四川绵阳成功建立中国第一条等离子屏生产线,完成了自己的PDP项目的战略布局。
截至目前,长虹已拥有以虹欧公司为主体的家用等离子显示技术,以及以位于韩国龟尾的ORION PDP公司为主体的商用等离子M-PDP显示技术,同时还掌握了3D等离子显示技术。
在这一基础上,长虹进一步推进了PDP模组和整机一体化生产,实现从PDP屏的显示基板、驱动及电源组件到整机产品的一体化设计,实现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整机的定义,避免了在屏模组功能及性能上的冗余和缺失,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对于所有厂家来说,等离子的毛利率都是LED的2倍以上,由于长虹采取屏幕和整机一体化生产的策略,在其他企业仍然处于只在30%的空间争取利润的情况下,长虹已经通过拥有屏制造技术,获得了更大的可盈利空间范围,具有利润空间大幅上升的能力。
帕勒咨询机构资深董事罗清启表示:“中国彩电企业的困境说到底都是因为‘屏殇’,当整个产业失去上游部件的议价权时,中国彩电行业就危险了,过去5年‘过山车’式的表现让彩电行业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刻,还好长虹等中国彩电行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已经抛弃了‘做面包的不一定要先种小麦’的错误观点,布局上游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人和――长虹“产业集群”效应优势凸显
坐拥“天时”、“地利”,让长虹为首的国产等离子企业正式驶入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然而PDP项目若要做大、做强,还少不了“人和”的优势。
和以往单兵作战有所不同,长虹在进军上游产业链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作用,整合、吸纳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加入到长虹集团军之中,为长虹做配套生产。
“昨天还有一家上海的镀膜公司深夜联系我们表示要在绵阳设厂”。长虹公司等离子事业部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等离子产业规模效益的不断凸显,在未来,我们的本土化配套可能要大于90%,并实现多元化供应。”刘刚说。
在长虹“产业集群”效应的影响下,目前长虹已经引进了配套企业近百家,主要涉及电容器、连接器、电子材料、芯片设计、制冷部件、模具制造、改性塑料、包装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等离子产业链。
在原材料本土化配套方面,长虹已经有23家企业在玻璃粉、荧光粉等九大领域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荧光粉已经部分的进入了量产配套,还有很多材料进入了测试和小批量生产。这九大材料配套,占到屏材料成本的90%以上。
在模组零部件方面,长虹与20多个厂家在专用IC、滤光膜、电源、金属背板等器件和部件方面启动了合作开发,也是在90%以上本土开发、本土化配套。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长虹等离子配套目标将是100%本土化或者本地化配套,届时将进一步获得配套的优质资源,从而更加有效地降低成本。
此外,长虹还建立了有32家会员单位参与的技术创新,并与其中的9家科研院所开展了首批基础技术合作,目前北京和绵阳的PDP专业研发人员已达到200多人。随着近年来长虹不断整合关键技术和原材料,建设PDP模组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产品综合良品率已经达到92%以上。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白为民表示,中国等离子产业未来将充分发挥长虹的带动作用,围绕设备、材料、器件等方面进行本土化产业链建设,大力加强屏模组和整机的一体化设计、制造,全方位增强等离子产品的竞争力。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是彩电生产、销售大国,但在经历过CRT时代的辉煌后,国产彩电行业一直在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鲜有亮点。此次随着国产PDP项目全面复苏,以及长虹3D等离子正式量产,中国等离子行业也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新的转机。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后,相信中国彩电业完全可能再现CRT时代的辉煌。
价格面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