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会议频道精装上线,新视角,新视界!
当前位置:中国数字视听网首页 > 平板电视 > 观察 > 正文
快速搜索:

日本电子产业衰落 自救还是甩包袱?

2011年08月04日 16:4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中国数字视听网讯】日本电子巨头最新财季集体亮红灯

松下净亏304亿日元

索尼净亏155亿日元

夏普营业利润同比跌84.4%。

东芝营业利润同比跌87.8%

NEC上季亏损194.4亿日元

富士通亏损171.4亿日元

传统商社模式下,曾经左右全球IT市场的日本电子产业巨头,如今个个呈现一种衰落迹象。亏损、卖资产、出售,更多打着战略合作、联盟形式躲避着压力。

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一年的惨相:联想并购NEC PC、深天马并购NEC小尺寸面板、索尼将旗下工厂委托给富士康、海尔并购三洋白电等。

两天前索尼再度宣布,将重组电视机业务。而昨日,日立公布类似策略,它强调,本财年将外包所有电视机生产,并透露因不堪价格竞争,旗下电视销售萎缩。

如果再去看看财务面,日本八大电子企业几乎发出利润大跌警报。这比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后的反应更为惨淡,那个财年,几大电子企业的净亏达1.91万亿日元,创下2001财年科技泡沫后历史最低。

这已是挣扎后的局面。2008年以来,东芝、日立等公司纷纷更换了领军人,欲重振日本电子业雄风。要知道,即便5年前,在家电终端、消费电子战线,日本几乎是全能冠军。

面对新的一幕,日本民众有恐慌,但仍在努力维护着面子。当联想、天马落实收购时,日本媒体不用“收购”二字,而强调所谓“合作”。不过,上周,当海尔宣布将收购三洋白电后,日本经济团体终于忍不住地用了“沦陷”一词,并嘲讽松下“给竞争对手雪中送炭”。

这让不断盘下日本产业资源的中国人顿生自豪感。本地媒体频用“挥军”之类的词汇形容收购行动。看起来,过去借助商社模式在全球攻城略地、无往不利的日本电子巨头,实在没了多少尊严感。

谁让它沉浸在封闭的体系呢?商社模式下的企业,一大特征是,在日本当地可以自由竞争,但是面对海外,在背后相对统一的资本平台、细密的水平分工支撑下,它们处处打群架。过去多年,最喜欢的手法就是假装以技术换市场,然后呼唤同伴前去攫取利益。这类合作案在中国大陆曾留下许多烂摊子。

如今可是开放时代,这种模式在新的产业分工面前,已失去往日魅力。而在遭遇金融危机、大地震及全球通货膨胀局面后,日本电子企业巨头群更是无法固守过去模式。

笔者也带有一丝乐观,尤其看到中国企业不断接盘。但是,乐观之余,凉意更多。因为,我看到,除了宏观及不可测因素外,导致日本巨头直接沦落的,并非是中国大陆企业,而是美国、韩国企业,尤其是苹果与三星的崛起。

苹果自然不必说。当日本电视企业悲号时,三星这两天正在宣传它的全球市占。它已将夏普、索尼远远甩在背后。而它的智能手机也已逼近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平板电脑它也是老二。我们更能细数它的更多可怕:面板、存储芯片全部是第二,而且还在进军半导体代工,就连那个高傲的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也说三星是个可怕的对手。

老实说,笔者没有看到境外人士对中国大陆电子企业的举动有多少溢美之辞。也许会有人问,那么,为什么日本电子企业如此热心于让中国大陆企业接盘其资产呢?

这是产业迁移的趋势而已。因为日本无法坚守封闭的模式,需要将原本失去竞争力、仅在维护工业尊严的部分剥离掉。这也是过去3年多来持续的行动。比如我们看到过,夏普早已将淘汰的6代线高价卖给南京。

事实上,联想、海尔甚至天马收购的资产,都很难算得上核心资产。举例说,NEC的PC业务早已没落多年,联想接手更像是弥补日本市场短板;海尔与三洋的交易也不是整体收购,而侧重生产与渠道,三洋品牌也是授权。看上去,日本企业虽然被动万分,但仍像是在甩包袱,持续整合与剥离的部分,大多是整机制造与渠道资源,它们并未真正放弃品牌。

更让人注目的是,大地震展示出的这个国家在产业上游材料与元器件领域的霸主地位,并没有消失,这一环节它不但没有被剥离,反而不断强化,只是比过去开放一些罢了。

因此,笔者认为,面对这一波产业整合浪潮,本土实在没有过多的得意。几年之后,如果你发现,中国企业在失去制造成本优势之后,忽然更多变成了日、韩电子品牌的渠道,请不要惊讶。

(编辑:盈旭)

[TCL]42V10FBE
[TCL]42V10FBE
价格:6990元
[瀚斯宝丽]小卡车
[瀚斯宝丽]小卡车
价格:3980元
[海信]LED46T28GPN
[海信]LED46T28GPN
价格:面议
[三星]46C6900
[三星]46C6900
价格:面议
[松下]TH-42S10C
[松下]TH-42S10C
价格:6999元
返回首页      发给朋友
aopen
NEC 2012巡展
产品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