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视听网讯】目前,电子白板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很普及,人们对它的热情日益高涨,称其为“功能无限”和“科技与教育的最完美结合”。此时写这篇文章并非是要反对使用电子白板,只是想提请专家和厂商注意,当我们向学校推介这个产品时,既要说明它对教学的适应性,也要指出其非适应性,而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客观的选择,不要误导他们。泰坦尼克号在第一次下水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上帝也无法让它沉没”的船只。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确实存在许多优势,但也不乏劣势,客观地对其进行分析是理性、科学的态度。以下,我们采用逻辑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虽然辨证的逻辑实证法也使用“证伪”思想,即“有一例不成立,则原命题不成立”,但是我们仍然表示这不是对电子白板进行全盘否定,而只是想证明电子白板具有众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必须注意的缺点,在教学中也必然存在局限性,我们应该科学、理性地对待它的采购与使用。
1.历史经验的启示
笔者曾于十年前,估计是北京地区首例,在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101教室里安装了一块加拿大Smart Board电阻膜型80英寸的电子白板。其后学校又在不同的教室中安装了6块。但是到了2002年,7块电子白板全部被拆了下来,至今睡在仓库里。由使用新技术而产生的一些新奇效果对人们的刺激是我们很快接受电子白板的根本原因,但当人们了解了它的原理和熟悉了它的使用,并且考虑它的教学作用后,往往就不再对它投入过大的热情。而这些表现都是不够理性的[1]。
据江苏省常州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吴靖副主任反映,目前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电子白板的采购已呈现出每个班级一块的态势。为了能够对目前电子白板用户的分布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笔者做了一些检索和统计的工作。首先,通过互联网的Google对3组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在表1中。然后,对《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2010年第6期电子白板专刊登出的27篇文章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表2中。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子白板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小学生对这一新技术的新奇感和它类似于游戏一样的交互功能。相比较而言,高校对它的态度表现出更加冷静,这是对高科技发展认识的更加成熟的表现。
2.课堂交互的作用
电子白板又称“交互式电子白板”,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是其最大特点之一。现在我们理性地思考一下,这一交互是在谁与谁之间进行的。对“交互”(Intreaction)与“交互性”(Interactivity)这两个词,北京师范大学的陈丽教授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陈教授在她的文章中说道:“在麦加利辞典(Macquarie Dictionary)中对‘交互’的一般定义是‘相互作用(action on each other)’。在《教育大词典》中将Interaction翻译成术语‘相互作用’,并将相互作用定义为一个因素各水平之间反应量的差异随其他因素的不同水平而发生变化的现象(顾明远,1997)。”[2]而对交互学习的分类,陈教授在她的文章中这样总结:“Moore 的交互分类理论将交互划分为三种类型(Moore, 1989):1)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2)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3)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Hillman在1994年提出了第四种交互:学生与界面的交互(Hillman,1994)。”[3]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教学中的三种交互情况,即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与人-机交互。
通过对交互式学习定义和类型的分析可知:①交互的目的在于教学信息的传播(“一个因素各水平…发生变化的现象”);②交互只发生在主、客体两者之间(action on each other);③交互的主客体间通过语言、文字或非语言方式(图象、表情等)进行信息交流;④交互的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或非语言)的问与答的交流能力(即,有问有答方为交互);⑤交互的双方在交流时应该处于相同的语境(各说各话显然不能形成交互)。于是可以看出,电子白板由于与计算机相连,所以具有较强的实时交互性,而普通黑板则不具有交互性,一些特殊用途和处理过的小黑板则具有较弱的交互性。但是,由于交互只发生在主、客体两者之间,课堂教学时,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对学生进行教学,如果学生未到电子白板前进行直接操作,则学生与电子白板之间的人-机交互并没有发生。可以想象,一个40人左右学生的课堂在40多分钟的教学中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分别到电子白板前来与其交互1分钟,那样的课堂教学将无法进行。所以,通常的课堂电子白板教学多为两种交互形式占主导地位: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交互,一是教师与电子白板之间的人-机交互。学生与电子白板之间的人-机交互少之又少。课堂教学时,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操作电子白板,人-机交互是在教师和白板之间发生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与普通黑板的作用无异。交互的本质在于知识的传播,学生是知识的受体,课堂教学的交互主要发生在师生之间,白板与黑板只是信息传播媒介。从性价比的角度去考量,在普通课堂教学的情况下,电子白板未必优于黑板。显然,片面夸大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交互作用是不够科学的。
3.信息传播的作用
许多人认为电子白板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教学中信息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进行介绍。教学信息量的计算方法与教学信息的特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从信息的特性出发来说明,于是,我们用VICS对一个使用电子白板的课堂和一个未使用电子白板的课堂(同一教师,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进行对照分析,其中没有使用电子白板的常态教学的信息熵为3.0138bit,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信息熵为3.0219bit。其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并无较大差异。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其实应该在情理之中,因为一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点就是教学信息本身。而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信息),需要利用学生与该知识点有关的事前知识(冗余),根据“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将这些知识点用大量的冗余进行“包装”,然后传递给学生。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教师通过口述、黑板板书、电子白板与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进行知识阐述的情况。其中,电子白板与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会比教师口述和黑板板书的内容要多,但是我们不能就由此得出电子白板与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的结论。因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是指这些知识点,它不因多媒体的使用而增加,所以电子白板与多媒体教学增加的是冗余(或说是相对有用的冗余),而不是信息本身。不过,针对具有不同知识储量的学生,提供不同数量的冗余,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电子白板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的“神话”起码是值得怀疑的。
4.思维训练的作用
电子白板为人们所称道的又一个优点是直观教学,尤其对几何图形变化过程的呈现使人一目了然。在使用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希望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例如三维动画的显示效果,而谁也不愿意将它当作普通黑板使用。于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总是将原来使用语言说明的问题设计成为直观的图形问题。但是语言说明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实验”[7]的最有力工具,所以我们必须警惕,在课堂教学中电子白板的直观教学功能使用多了,将取代和削弱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电子白板的直观教学作用为西方一些国家所称道,但是,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汉字就是这些差异之一。使用象形文字的中国人,几乎整个儿童时期都在学习汉字,大约在小学毕业前(9、10岁前后)所掌握的文字才能够开始阅读各种书籍。以至于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的钱玄同教授(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父亲)甚至认为中国的文字制约了国家科学技术和国力的发展,而提出要求废除汉字。直观(非思维)、形象(非抽象)、感性(非理性)认知是中国儿童习惯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是应该警惕它有可能阻碍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人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存在着“降维”的现象,例如人的视觉。设想我们生活在1维的空间中(这就是在进行“思想实验”),则我们只能看到一个0维的点;如果是在一个2维的空间,我们就可以看到一条1维的线;事实上我们正处于一个3维的空间,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物体2维的面,要想看到该物体的全部,即3维的体,就必须绕到物体的后面去看,而在“绕”的过程中我们花费了时间,而且使用了先前对空间的记忆,其实我们是在3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时间维,使整体实现4维。我们感知物体的维度总要比我们所处空间的维度低1维,这种“感知降维”现象迫使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必须进行空间感性思维和逻辑理性思维的结合。人在学习中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总是存在着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允许我们“绕”到事物的“后面”去了解它的全貌,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就显得十分必要,正如几何学、制图学等教学中对学生做的这种思维训练。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对电子白板的直观教学功能是否应该慎用的问题。
5.装备人文的思考
对教育装备的认识,除了科学技术方面的考虑外还必须有人文精神的体现[8]。人文精神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表现在教育装备的开发和管理理念中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9](绿色装备、装备环保)以及人-机-环境的艺术观。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如: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电子白板、Moodle、ViKi 、WebLog、移动通信、云计算、…),人们总是将其引入教育教学中,或作为教学内容,或作为教育装备。从事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人员一般都是以首先接受这种教育装备的态度为前提,而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设计,以便能够最好地适应和运用这一教育装备,让人服从于装备。教育装备人的思路与此相反,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这个教育装备能够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所以我们经常是以批判的目光来看待各种新兴的教育装备。当然,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没有真正从教学需求出发去主动设计出更多的新型教育装备,而总是被动地将各种新技术推向教学环境建设。但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装备本身,我们的研究工作是科学的、客观的,也是人性化的。一个新的教育装备出现,人们并不是很了解它,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推广用于教学,无异于是在拿学生做试验(大量的电子白板教学研究的文章反映了这一现象)。在医学上,用病人做医学试验是不道德的,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虽然教育法没有对教学试验的问题做任何法律限制规定,但是慎重一些应该是没错的。毕竟,医学试验失败了,影响的只是个别人,而教学试验的失败会影响更多的人,难道这不值得专家们和厂商们认真思考吗?
电子白板作为被时代推崇的现代教育装备,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看应该体现以人为本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我们对电子白板尺寸的人机因素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受到投影机正投方式(长距或超短距)和投影长宽比(4:3或16:9)的限制,电子白板在安装上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教师够得着与学生看得见”之间的矛盾[10]。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电子白板的使用是否真的能够降低教师教学的劳动强度;学生长期注视具有反光特性的高亮投影屏,教师也是长时间面对投影机的直接照射,这些对他们的视力是否会有影响;投影机风扇和计算机风扇扰动起来的尘埃在室内空气中占有多大比重;这些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在什么样的量级上;电子白板表面涂料是否环保;系统的可靠性与其复杂性成反比,由计算机、投影机、电子白板构成的系统出现故障的概率有多大(课堂教学对设备故障为“零容忍”);…,等等。教育装备管理理论中有一个“四效”问题,它是指对教育装备如何发挥使用的效能,优化教学的效果,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增加教育的效益。它们分别对应有科学而理性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是客观、量化的评价,而非主观、定性的评论。关于电子白板可以降低教师教学的劳动强度一说是值得商榷的,电子白板的一些特殊功能确实减少了教师上课的书写动作,但是他们要花费比以前更多的备课时间来应付电子白板的使用和相应的教学设计。而且,由于人对事物的注意力与同时关注的事物数量有关,当同时处理的事物数量较大时,处理失误的概率将大幅度增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程的同时还要时刻分神去对付电子白板上的各种功能按钮和链接操作,会使讲课的失误率增加,这必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另外,仅从教育装备的效率方面考虑,其目的也主要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从而降低认知负荷,降低教师劳动强度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所以不应该把降低教师劳动强度作为推广电子白板的理由。关于投影机亮度对师生视力的影响也在研究中,一些初步的研究表明,由于人眼对亮度的适应范围很宽[11],所以电子白板反射光对学生视力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而由于教师在讲台上不停移动,在投影机直接照射和无照射下频繁切换,有可能对他们的视力造成不良影响。
价格面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