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视听网讯】经历了产业主导技术变革带来的阵痛,中国彩电行业火力全开,努力追赶平板显示器的步伐。
在经历一年多的建设安装后,国内两条8.5代线于近期先后按照预计日期启动投产。6月下旬,京东方8.5代TFT-LCD生产线在北京投产。总投资280亿元的京东方北京8.5代线是中国大陆首条自主建设的最高世代TFT-LCD生产线,主要生产26-55英寸显示器和液晶电视用显示屏,设计产能为9万片玻璃基板/月,达产后,将实现年产液晶显示屏1300万片,年产值近200亿元。
TCL集团旗下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随后也于8月8日投产启动,预计今年四季度末开始量产(1.8万张玻璃大板/月),计划明年底项目将全部达产(10万张玻璃大板/月)。
随着多条高世代线的上马,业内关于平板显示器产能是否过剩的讨论日益激烈。一直以技术追赶者身份存在的中国彩电行业是否会在平板时代重蹈CRT时代落后产能溃败的覆辙?又怎样能够避免追赶过程中的落后产能风险?
从“成功追赶”到“产能过剩”
技术替代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风险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彩电行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10年重点课题研究报告“我国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以下“课题”同)认为,中国彩电产业近30年的追赶及发展过程中,产业的主导技术发生了由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到平板显示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在技术变革前后,中国彩电产业的竞争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成功的追赶者变成了大量产能过剩的失败者。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在CRT电视领域通过技术引进建立了“彩电整机-彩管-玻壳”的完整产业链。在这个基础上,较早实现了市场化竞争体制的中国彩电工业,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和国内市场大等优势,发展出规模经济,以价格优势赢得国内市场后昂首挺进国际市场,一度在产量和出口量上都名列世界第一。
但永远处于变革之中的现代工业技术使得中国彩电工业在进入21世纪的短短几年之后,遭遇到一场“创造性毁灭”——以液晶面板为主的平板显示器对CRT显像管的技术替代。平板显示彩电从2003年在国内市场上初露端倪,到2008年在销售量上决定性地超过CRT彩电,前后不过6年时间,其替代速度之快令中国彩电业界的决策者们措手不及。更严重的是,平板显示器对CRT的替代使中国彩电工业再次陷入对国外供应商的高度依赖:中国曾经花了几乎20年的时间使彩电工业价值链的95%在本土生成,但由于CRT被平板显示器所替代而不得不再次依靠外国厂商获得液晶平板显示器,中国彩电工业价值链的80%又再度转移到国外。
2003-2004年,当外国企业纷纷处理掉CRT电视产品的生产设备时,部分国内企业却把这看作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好机会,继续购入生产线以扩大生产能力,最终导致一败涂地,20多年建立起的8大彩管厂从2007年开始彻底走向消亡。
“再次追赶”中的过剩隐患
供应端跳跃性的增长对应的是市场需求并没有出现类似大幅度的跳跃式增长,所以短期内产能过剩现象的产生可谓必然
此后,在代表未来市场和技术发展方向的平板电视领域,中国众厂商再次处于追赶的过程之中。
业内人士表示:“液晶面板作为不可取代的关键性核心显示部件,其成本占到液晶电视整机成本的40%,而长期以来,掌握液晶面板核心技术的只有韩、日和中国台湾企业,大陆彩电企业经常遭遇缺货和采购成本高的制约而受制于人。”为解决面板缺乏难题,大陆彩电企业近年来多次组团到台湾集中采购液晶面板。2011年大陆8家主要彩电企业预计向台湾采购3000万块液晶面板,金额达55亿美元。
然而从终端市场———全球电视整机市场需求来看,市场研究机构WitsView今年6月将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规模预期从2.14亿台下修至2.04-2.07亿台。而在近日,WitsView再次下调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规模预期至2.01-2.03亿台。
另一家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日前也发布最新市场报告称,据统计,2011年6月中国6大电视整机出货量达到259.8万台,较5月减少1.7%。连同今年5月电视整机出货量264.3万台、月减19%来看,出货量已连续两个月下跌。同期间大陆6大电视品牌的电视面板采购量约304万片,也较5月衰退4.3%。
WitsView研究协理刘陈宏指出,中国大陆今年5-6月电视整机出货量连续两个月下跌,主要是因为通路端还是以消化库存为主,加上需求疲软,导致品牌商出货受阻。
除电视整机市场疲软外,从液晶面板价格方面来看,自2010年5月至今,液晶面板价格已连续下滑15个月,其中42英寸面板已经由423元跌至255元,40英寸面板从410元跌至235元,32英寸面板则由268元跌到162元,跌幅超过40%。对于国内两条近期启动投产液晶面板生产线的企业来说,全球市场增速放缓、面板价格持续下滑,预计投产或遭遇短期业绩亏损压力。
与此相对比的是,据粗略估算目前国内已有6条8代或以上的生产线箭在弦上。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大陆大尺寸TFT-LCD面板产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面板生产地。在业界看来,随着京东方、TCL集团8.5代线的投产,以及三星在苏州投资建设的7.5代线,国家发改委近日批准友达光电昆山8.5代线,这些项目的陆续投产将有助于实现面板生产的“本地化”,但同时也将加剧全球面板业的产能过剩,未来全球面板市场的供求关系难言乐观。
在中国家电协会信息咨询部主任胡晓红看来,液晶面板是一个全球性充分竞争行业,目前全球面板产能已经过剩。从需求端来看,面板的需求主要是电视面板和IT的需求,其实需求都还在增长,目前全球仍有大量CRT电视要转换为平板电视,关键是未来几年这种需求什么时候能够被激发出来;但供应端却是跳跃性的增长,比如今年京东方、TCL集团8.5代线的投产,两条生产线的产能都将近2000万片,而市场需求并没有出现类似大幅度的跳跃式增长,所以短期内一定会造成产能过剩现象。
“市场已经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胡晓红表示,“最近一段时间液晶电视市场降价声不断,从卖场众多内部团购到网上价格特惠跳水,之前购买了液晶电视的消费者可能都后悔为什么不迟点出手。实际上这正是国内液晶电视市场需求增长停滞的突出表现。今年上半年液晶电视在中国的增长基本处于停滞,而随着国内液晶面板工厂的陆续投产,供大于求的状况将进一步加剧”。
不是面板太多而是企业太多
面板产业的特点是投资高强度、高频度,因此产业区域分布可以适当分散,市场主体一定要集中
针对行业产能过剩的忧虑,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电子信息行业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称,中国面板产业目前的问题不在于产能过剩,而是在于企业主体太多。
周子学表示:“目前电视机面板我们还没有一块做出来的。现在就谈论产能过剩问题?与其考虑是不是产能过剩,我们倒不如看看是不是主体过多,也就是从事做这个事情的企业是不是太多了”。
周子学认为,目前面板投资的主体、企业过多导致资源分散不利于竞争力形成。他进一步称,“面板是一个技术、资本、人才三密集这样的产业投资,主体多会导致国内创新人才过度分散”。
在他看来,面板产业区域分布可以适当分散,市场主体一定要集中。面板产业的特点是投资高强度、高频度。高强度是指动辄上百亿元的投资,高频度是指需要不断地高投入、不断地技术创新。这样的行业,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去办。韩国就是两家,中国台湾、日本也是一两家而已。“如果投资主体过多,每个企业追加投资达不到最好的规模效益,势必使许多企业无法支撑下去,最后遭到市场淘汰。因此不是产能问题,而是企业主体问题。企业不能太多,谁都上肯定是不行的”。周子学表示。
对于这一观点,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中国区资深分析师顾文军表示认可:“液晶产业是资金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需要持续的投入,对密集型的制造企业来说,规模尤为重要,国家应该主要扶持一两家龙头企业。如果资源和资金分散,各家都做不大,从而导致大家都很难盈利”。
“课题”认为,政策制度一直在彩电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CRT阶段对彩电总装企业和彩管企业的整体规划和为企业技术引进提供的资金支持,为中国建立完整的彩电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国内企业在平板领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和技术进入壁垒,靠自身力量很难克服。因此,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
“课题”还认为平板阶段再度落后的事实又一次证明,企业依靠低价规模扩张,忽视核心技术的战略无法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因此,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制定长远战略,改变只重应用技术的思维定式,加大超前研究和开发的力度。
价格面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