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视听网讯】2月10日,复旦大学宣布,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仇志军与刘冉科研团队在揭示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性能稳定性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一种水氧电化学反应与有机薄膜载流子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模型,这一成果有望加速柔性电子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国际权威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刊发了这一最新成果。
透明可弯曲的手机、透明可收卷的电视,乃至可显示新闻股市和天气的车窗……随着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研究的不断突破,这些以往只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东西,有望尽快成为现实。
与传统电子器件相比,柔性电子技术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大面积“印刷”在任意材料表面,达到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目的。此外,加工设备简单,前期投入成本低;加工过程属于低温工艺,工艺简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众多优点使得大面积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和相关集成电路受到科研人员的青睐。但在过去近30年的研究中,电流驱动能力不够、迁移率低下,以及可靠性差、寿命短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阻碍了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的大规模应用。
作为推动“物联网”最核心硬件技术的柔性和可穿戴电子领域,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科学家们相信,随着这一大规模应用中的最大障碍扫除后,只要持续加大重视和投入,一定会在相关材料、器件及系统集成方面取得突破。
(编辑:daisy)
价格面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