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以下简称“合肥南站枢纽”)是结合高铁合肥南站建设的集各种交通换乘方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属合肥市先行规划设计的重点项目之一。合肥地铁1号线高铁站设置在合肥南站枢纽北广场地下,地铁站厅层与枢纽北广场综合换乘厅形成人流换乘,地铁盾构区间纵贯合肥高铁南站站房及枢纽南广场。
一、项目概述
合肥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以下简称“合肥南站枢纽”)是结合高铁合肥南站建设的集各种交通换乘方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属合肥市先行规划设计的重点项目之一。
高铁合肥南站将连接通过合肥市的合宁、合武两条高速铁路,其旅客发送量占合肥铁路总旅客发送量的67%以上,根据相关资料预测结果,2020年和2030年合肥南站旅客发送量分别为1800万人和3160万人,旅客日发送量分别49315人和86575人,高峰小时客流量分别为5200人/时和9500人/时。合肥高铁南站的建设将会大大提升合肥市的铁路交通枢纽地位,预计2012年6月建成通车。
合肥南站枢纽以合肥高铁南站站房为核心,地处合肥市包河区及经济开发区交界处,连接老城区和滨湖新区。根据功能组成及规划条件,合肥南站枢纽需要解决九种功能关系的换乘及衔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公路客运、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慢行交通,是合肥市未来最重要的陆上客运交通门户。
合肥南站枢纽
合肥南站枢纽总占地面积约70万平米,由合肥高铁南站站房、南北广场、线下场站、长途汽车站等几大功能区块组成,除合肥南站高铁站房外,枢纽总建筑面积约38.5万平米,股道四角用地9.7万平米。结合周边新建及改建市政道路项目,合肥南站枢纽项目(不含合肥高铁南站站房)总投资估算约74.5亿元。
南、北广场总占地面积约12.5万平米,内设综合换乘厅、配套商业、设备管理用房、社会车辆停车库等,总建筑面积约14.5万平米。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合肥高铁南站站台采用高架方案,充分利用站台下空间布置公交场站、出租车场站与社会车辆停车场。线下场站总建筑面积11万平米。立体矩阵式出租场站及室内候车式公交场站是枢纽线下场站的设计特色与亮点,可较好地适应高铁突发大客流的换乘特点,并有效提升枢纽服务水平。
合肥地铁1号线高铁站设置在合肥南站枢纽北广场地下,地铁站厅层与枢纽北广场综合换乘厅形成人流换乘,地铁盾构区间纵贯合肥高铁南站站房及枢纽南广场。
合肥南站枢纽长途汽车站是由合肥市客运总公司投资建设的新建客运站,西南紧邻枢纽北广场及合肥高铁南站站房,可与合肥南站进行良好的客流与资源整合,设计旅客发送能力为35000人/日,最高旅客聚集人数2800人,属综合客运枢纽站。长途占地面积约为6.1万平米,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米。
二、系统设置必要性
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是落实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设现代交通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特别是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以高铁客运枢纽站为核心的城市大型现代化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相继开工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如:北京南站、深圳北站、南京南站等。在这些综合交通枢纽中,铁路客运与城市轨道交通、公交汽车、长途汽车、出租车、社会车辆、非机动车等紧密衔接。多种交通工具在一定的空间内共存,换乘人员高度密集,各种设备系统同时运行。这样一个换乘的空间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一旦出现灾害,很可能会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综合交通枢纽的安全问题,成为保障地区乃至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交通枢纽的特性决定了其发生的灾害具以下特征:
1.突发性:事件爆发的偶然因素很大,其发生的地点、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几乎不具备一般事件发生的征兆。
2.扩散性:由于综合交通枢纽人员密集,相对空间狭小,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的心理恐慌程度大,行动混乱程度高,疏散难度大,容易导致其它衍生事件或次生灾害的发生。
3.社会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其所在的地区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因此,综合交通枢纽发生灾害势必会对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基于上面对综合交通枢纽灾害特征的分析,为保障在突发事件面前人员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设施运转正常,有必要设置应急指挥系统。该系统应在枢纽日常运营时,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预先制定有效、可行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级别等进行分析和判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应对方案,并下达具体的指令,对交通枢纽进行集中统一的指挥,从而保证抢险救灾工作快速有效的进行,进而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对周边社会造成的影响。
价格面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