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华星光电执行副总裁陈立宜强调,7.5代线最好的产品是42寸,8.5代线刚好在42寸不是最佳经济切割,反而在26寸、27寸、32寸、46寸、47寸和55寸这几个产品上面的效率远高于7.5代线,因此产品线是互补的,竞争远没有想象中激烈。但在寡头的阴影下求生存并非易事,LGD首席执行官权映寿更扬言要做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供应商。张兵表示,“国内的基础仍然太弱,不足以对日韩台面板造成影响。”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与上游的竞价能力较弱;较低的市占率意味着与下游竞价的能力同样较弱。同时,进行改造、技术更新的资金又不如竞争对手雄厚。那么,政府的扶持是国内面板制造厂商最为重要的依托。
事实上,政府对经济的调整作用是巨大的。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可以为国内部分面板企业分忧。“只要生产规模扩大和技术熟练程度提高,国家可能会出台一些产业政策对国内的面板制造企业实施贸易保护,现在进口面板的关税是5%,市场预期未来可能提高到8%-10%,这就把韩系、台系面板企业从进口的通道壁垒提高了,限制了韩、台企的产能只能在中国国内扩大。”中怡康市场研究总监彭煜表示。
未来两年国产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的建成投产,将有助于扭转国产彩电企业在面板采购上的被动局面,使其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本土化采购。“彩电企业未来将有更多面板资源可供选择,可以在各种面板资源间去做一个平衡。”张兵称。
效仿韩企集群作战
2008年开始,受经济形势影响,全球液晶面板企业普遍亏损,唯有同时拥有液晶面板、显示器、液晶电视和手机产品线的三星一枝独秀,印证了航母作战的实力。
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整机的利润不断摊薄,华星光电效仿了三星的做法。但是,在液晶面板制造中,很多关键环节的原料生产能力,中国大陆的企业还不具备。这种关键环节如果依然缺失,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企业即使上了规模也是似强实弱。
对此,华星光电也在寻找应对之法。基板玻璃厂商旭硝子已表示要在深圳投资为华星光电配套生产,公司与住友化学、LG化学等化学气体配套厂商的谈判也已基本完毕。
“期望广州LGD8.5代线液晶面板线尽快量产,以追赶国内正在兴建的TCL华星光电和京东方等高世代线项目。”创维集团主席兼CEO张学斌如是说。
在这场液晶面板的军备竞赛中,韩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哪一方能最后称王,仍是刚刚开始的好戏。
价格面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