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视听网讯】
创新时间表
2009年10月28日,国内首条0.5mm厚度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开工建设
2010年12月29日,第一块良品下线
2011年6月30日,实现量产,开始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全天候生产。一期项目全部3条生产线建成后,年产量将达到400万片
智能手机、MP4、液晶电视、平板电脑、导航仪、数码相机、数码相框……我们的生活有了这些数码电子产品的点缀,越来越丰富多彩。而这些新型数码电子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具备智能化的人机互动界面——液晶显示屏。而不论是三英寸大的手机屏幕,还是32英寸的液晶彩电,都具有相同的显示原理:通过电流激发显示元件从而显示出特定图像。所有这一切过程要顺利实现,首先必须要为显示元件搭建一个坚实的“壳”,这就是液晶玻璃基板所承担的任务。
在光电显示产业链,技术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核心技术,也正是所谓的“面子”——液晶玻璃基板。在以往,在整个西部地区的光电显示产业链里,“面子”缺失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软肋。而今,在成都高新区,国内首条0.5mm厚度的4.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已正式下线。
奇人其事
瞄准移动终端平台
打造光电显示民族产业
谈起在成都设立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基地的最初原因,成都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冲表示,移动终端平台的光电显示是当前市场上的热点,具有技术门槛高、投资大、回报高的特点,而成都在4.5代光电显示产业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中光电决定专注于这个发展最快、创新最多的移动显示行业。进口液晶电视的离谱价格也是刺激成都中光电建立民族工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间倒回到本世纪初,液晶显示产业的大规模应用刚真正开始。而液晶玻璃基板生产位于整个行业的最上游,同其他新材料高科技企业一样,谁掌握了行业核心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上享有更多的定价权。张冲坦陈:“中国公司的起点低于外国公司,国外经过20多年的研发,基本形成了美国、日本4家公司占据全球100%市场的垄断局面。所有中国的液晶面板企业只能高价向外国公司购买玻璃基板,外国公司的利润甚至达到100%。”
回想起过去,张冲仍然为中国企业在采购中付出的高昂代价抱不平,“我们就想,一定要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降低中国企业的采购成本。”
2009年,带着必胜的决心,中光电落户成都。然而,外国4家垄断公司对相关技术信息进行了严格保密,独大的美国公司还专门申请了上千项专利进行技术保护,也不向任何公司转让生产技术。除了现存的技术壁垒,液晶玻璃基板生产过程的高系统性、高技术含量也让成都中光电热情的创业者感受到了不小的难度。冷静下来的中光电技术人员发现,外国4家垄断公司中,有1家采用浮法工艺,3家采用溢流下拉工艺,而溢流下拉工艺很早就有人提出,专利也已过期。“我们广泛应用国外已经公开的报道、资料,进行了集成创新,同时在料方和工艺设备方面进行自主研发,经过10个月零2天的奋战,2010年8月30日,生产线终于建设了出来。最关键的是,我们在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生产体系,目前已有40多项国家专利申请被受理。”张冲说。
从零到全国一流
光电显示产业市场格局被改写
采购成本降低15%,这是成都中光电投产为成都中游面板企业带来的直接效应。据了解,中光电落户成都之前,成都众多中游面板商如京东方、深天马只能去日本等地购买玻璃基板生产面板,如遇地震台风还需要空运,物流、价格成本居高不下。如今,凭借地理区位优势与稳定的产品质量,成都中光电与一路之隔的京东方、深天马等面板工厂已经可以进行“门对门”的稳定供货。
张冲说:“目前投产的一期工程的第一条生产线月产6万片良品,不过仅仅是供给深天马、京东方就已经供不应求,这两家企业一个月就需要约16万片。我们正在加紧建设一期工程的后续2条生产线,届时年产量将达到300到400万片,可满足国内80%的需求。”
2年时间,成都的液晶玻璃基板产业从零起步,到如今,成都生产的4.5代液晶玻璃基板已经不单单给成都面板厂供货,武汉、上海、珠三角的4.5代液晶面板厂和彩膜工厂也与成都中光电签订了采购协议。将来,成都还要满足国内80%的移动面板产品需求,成都中光电创立之初的理想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
正是在成都中光电及国内光电显示产业的共同努力下,国外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降价压力。“在成都中光电投产后的一年时间内,整个国外显示器部件的价格已下降了40%,对于消费者而言,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手机价格更加平民化、32英寸液晶彩电从1万多元降到现在的2000多元……有统计数据显示,光是在液晶显示器一项,国民一年节省的支出就上千亿。”张冲如此算了一笔账。
价格面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