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数年内,国内专业音响行业内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升级,国际品牌之间的竞争、民族品牌之间的竞争、国际品牌与民族品牌之间的竞争将成为行业内竞争态势中三股鲜明的潮流。
未来数年内,初期和中期,国际品牌阵营将形成4-5家知名品牌占40%市场份额的高度集中局面,民族品牌阵营将形成5-6家知名品牌占据30%市场份额的局面。国际品牌对阵民族品牌,各自的市场份额将维持在6:4的水平上。后期,民族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直至与国外品牌平分秋色。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民族品牌甚至国际品牌的黯然退场,以及一些新的民族品牌的涌现和窜升。至此,国内专业音响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将大体稳定。为规范专业音响行业的市场秩序,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专门的行业法规势在必行,国内专业音响行业将逐渐趋于理性和规范。
专业音响产品的技术应用将迈入更高的层次。大功率、小规格、便携式且安装简易的产品会成为主流;有源音箱将成为主角;扬声器单元和箱体材料将出现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且性价比更高;产品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大幅延伸,传统的模拟技术将逐渐被淘汰,网络化的数字控制和信号的无线传输会成为行业技术应用中的主流。
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里,音响行业门槛以及内化程度最高。所有入门者的困惑几乎都集中在器材的选择上,首先是音响的产地;其次,要搞清楚功放与扬声器之间的关系,更不用说前左、中置、前右、左环绕、右环绕音箱以及播放功率这些细节的考虑;最后,听觉和音乐是最为个人化的感官体验,如何为你喜欢的音乐类型选择更加适合的机器。初学者选音响,简直是一场全方位的扫盲。
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音响消费的第一次高潮。伴随着进口音响产品数量的增加和合资音响企业的迅速发展,JBL、B&W、KEF、博士、天朗、金嗓子、安桥等国际知名音响品牌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广受追捧。当时城市家庭的小康化程度,都以拥有什么档次的音响来衡量。之后,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更多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比如电脑,还有索尼最早的walkman,后来的MP3和现在最热的苹果,音乐变得易得起来,大家更换产品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习惯音乐环境的同时,也不再拘于室内欣赏音乐。
音响在家庭消费的比重情况,与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引导及人文气质也息息相关。人均GDP甚至超过香港的小城市,错位需求体现得非常明显,市民们炫耀财富的方式还停留在车、房和奢侈品上。80年代从收音机、无线电爱好者成长起来的Hi–Fi(高保真)音响绝对发烧友也渐渐老去,他们执着于严苛的技术参数,大多数非常清高,与商业绝对划清界限,无论是交流还是争论,发烧Hi–Fi出现了年龄断层,于是不可避免地变成小圈子的事。
价格面议
[查看详情]